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内容导航:
  • 我在《周易》的门外走了半个月,请教如何寸进?
  • 金景芳的学术造诣
  • 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哪一页
  •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出自哪里?
  • 周易和易经有什么区别?
  •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 我在《周易》的门外走了半个月,请教如何寸进?】

    张延生的书还是不错的,张延生对易学卦象的拓展贡献还是很大的。入门可以先看他的书;
    还有孙振生的《白话易经》平实易懂,深入浅出;
    高岛吞象的《高导易断》也非常好,翻译语言特别好,对卦象的启发很大。
    易学流派众多,象梅花易数、八字命局、六爻、风水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您可以广泛涉猎一下各种流派的东西,然后看自己兴趣钟爱哪一种方法,并加以实践,从而找出用功方向,少走弯路。先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精进。
    明师的话,我知道的就是《易魂网》,您可以去看看,感受了解一下。
    仅供参考 并祝学习顺利。

    金景芳的学术造诣】

    1、《易》学专家
    金景芳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易》学专家。1939年撰写的《易通》一书,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研究《周易》的著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到吉林大学后他陆续发表了《易论》、《说易》、《关于〈周易〉的作者 》等易学论文20余篇,出版《学易四种》、《周易讲座》、《周易全解》、《〈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等四种易学著作。在海内外易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被称为“金派”。
    2、对孔子领域的研究
    金景芳教授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之有孔子,毋宁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他研究孔子的代表作《孔子新传》及相关论文2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一个是“仁义”。特别强调:在孔子研究中,应当把孔学与儒学严格区别开来,而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
    3、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金景芳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建树,主要有四点:
    其一,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创立了秦统一封建说。这是中国古代史分期的重要一派。
    其二,提出了由原始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有较长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并依据这一理论论断夏代虽然建立了国家,但仍具有这种过渡的性质。
    其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相关论述,对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提出了新的科学论断。指出奴隶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等级制阶级和各等级之间的斗争。
    其四,对先秦社会制度史的研究有重要贡献。金先生用马克思“两种生产”的理论来解释宗法问题,认为宗法是在阶级关系充分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对血缘关系加以改造、限制和利用,使之为维护君权服务的一种制度。这就道破了宗法问题的本质,从而廓清了史学界在这一问题上长期流行的错误观点。他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指出井田制度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或马尔克土地制度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令人信服地解决了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井田制度及与井田制密切相关的许多重要课题。
    4、对古思想文化的研究
    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也是金景芳教授的专长。金景芳教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渊源、关于西周在哲学上的两大贡献、关于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说、关于经学与史学等方面的论述,在学术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注意文献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结合;第二,注重经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结合;第三,善于把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密切结合。他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他是一位有系统的社会史理论的古史专家和思想史专家。

    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哪一页】

    自古以来人必须以好的文采好的前途做形象.以前的事实确实为真,但还是不认识命有多重要.这样却成不了画家,需要别人为你指引方向.再聪明的发明人也会变得愚蠢.画画的人,必须识得这画好不好,知识然而为诸生.自幼习武,善骑马射箭,武艺超群.为诸生时,因为妄自邪说,被老师逐出师门.其人性格阴鸷,作事勇猛果断,遇事能随机应变,善于变通.才可为才子.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出自哪里?】

    《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周易和易经有什么区别?】

    不是一回事。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详细资料见南怀瑾《周易杂说》,书店都有卖。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易、归藏易皆佚,仅《周易》存世。“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二是讲人事的得失,如渐卦九三爻辞说:“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如坤卦卦辞说:“元亨,利牝马之贞。”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庄子·天下篇》将其概括为“易以道阴阳”。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如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否卦卦辞说:“大往小来”;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这些都表现了物极则反的观点。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秦代(前221~前206)焚书,不焚易书。至汉代(前206~公元220),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多达数百家,在儒家经书中为数最多。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解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标签: 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 周易坤卦原文周易和易经的区别